專科醫師、企業經營雙修!欣安診所如何用 EMBA 知識打造高效能診所?

站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欣安診所門口,如果你不細看招牌,很可能會以為這裡是新開的網美咖啡廳。騎樓天花板上,安裝了精緻的賽車裝飾、進診所後充滿了木質溫潤的氛圍,就連燈光都點綴的恰到好處,讓這裡不像是傳統印象中白光下冷冰冰的診所,反而是能讓人感到回家般舒適與愜意。

而且,這裡的諸多環節都照顧到可能行動不便的患者,無障礙通道、無障礙洗手間,甚至專為聽力障礙病患設置友善的就醫接待流程,讓所有患者,都能享受到便利且溫暖的醫療照顧。對於一般民眾,則是設置了多樣化的預約管道,無論是用 LINE 線上預約、或是直接上網填表預約,都是為了提供患者最便利、順暢的就醫體驗。

「我們期許自己要成為醫療界的 Apple 」,頭上帶著印有可愛花紋的醫師帽,欣安診所院長李政璋醫師給自己訂下了一個不簡單的任務,但這個看似遠大的目標,背後是正對卓越服務的執著追求。

在 2015 年開業時,他就立下志向,要將欣安診所打造成一個既有專業醫療水準,又能帶給病患優質體驗、甚至盡可能客製化服務的醫療品牌。「第一,要讓病患等待的時間縮短;第二,看診的過程中讓病患覺得醫生有回應他的訴求;第三,領藥的時候可以迅速拿到他所需要的,不管是藥物或是注射服務。最終就是希望讓病患覺得整個醫療的體驗是完美的。」

為了實現這個理想,李政璋院長不僅卯起來勤跑診間,善用自己攻讀 EMBA 或學到的經營觀念,為診所注入嶄新思維,更藉由導入 AlleyPin 的數位工具,讓診所成功建立起絲滑順暢的就醫流程,不僅在當地建立好口碑,更在今年擴大服務範圍,於士林新設立了欣然耳鼻喉科,服務更多有需要的病患。

建立標準化流程的藝術

回憶創業初期,李院長道出許多基層診所的普遍心聲。為了打響知名度,他選擇一週七天、每天早中晚三診都看診,「搞到快家庭革命,真的是拋家棄子。」這樣的拼搏精神,背後是經營考量,卻也是對病患的體貼。「其實病人生病是無法預期的,沒有人可以預期自己下禮拜會突然生病,因此,如果病人臨時不舒服,我希望欣安可以讓他每一天、從早到晚,都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。」

不過,雖然每天積極看診為診所帶來了穩定的客源,但隨著病患量增加,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很快就面臨瓶頸。一年半後,李院長身心俱疲,開始尋找第二位醫師、第三位醫師,一起來服務病患。

「醫師的專業養成過程中,學的都是怎麼看病,沒有人教你怎麼經營診所。」李院長分享,自己當年是公費生,在下鄉服務的那段時間,因為興趣使然,到成大進修 EMBA ,除了研究醫術專業之外,也研究其他企業主管們在想什麼,管理又是如何進行。而這套管理的知識,也在欣安有了更多的醫師團隊後發揮了奇效。

在 EMBA 課程的啟發下,李政璋院長著手建立診所的標準作業流程。每一位新進醫師都必須經過完整的培訓,從最基本的病患接待到專業的治療方案,都有明確的標準可循,讓他們在上任之前就知道診所的運作方式,以及應該如何與病人互動。

但李醫師也深知,過度的標準化可能會扼殺醫療專業的靈活性。因此他採用了「八二法則」:「標準化大概占八成,但保留兩成讓醫師可以因應病患狀況做調整,因為每個醫師或同仁上「戰場」幫我扛責任,我也必須要授權給他,這樣做事比較有彈性,大家工作時也會更開心。」這種彈性的管理方式,讓欣安診所既能維持一致的服務品質,又不失專業判斷的空間。

打造以人為本的數位體驗

如同 Apple 重視顧客體驗一般,李醫師也深知提升病患體驗的重要性。這個想法的契機來自於病患的反饋。「有幾個媽媽跟我提到,帶小朋友來診所時,有時候會等得比較久,希望我能找個好方法來解決候診的問題。」於是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,他看準時機導入了 AlleyPin 的 1.Talk 醫病關係管理 ( PRM ) 解決方案,希望能像 Apple 的生態系統一樣,打造一個無縫接軌的就醫體驗。

「我觀察到現在的手機文化,現在沒有手機,大家可能連門都出不了。」李醫師分析,「因此,我想要找到一個可以用手機解決掛號和諮詢問題的解決方案。」於是在上網瀏覽多方產品後,李醫師決定採用 AlleyPin 的 1.Talk 醫病關係管理系統,而這個決定也帶來了令人滿意的成效。

這個決定帶來了全方位的改善,在病患端, LINE 官方帳號已累積超過一萬三千名綁定人數,每月持續增加四、五百個新用戶,線上預約使用率更高達八成,且獲得了許多病患的好評。在診所營運層面,數位化更是大幅減少了人力資源的耗費,在導入 1.Talk 醫病關係管理系統後,助理每個月可以省下四百通電話,「我發現他們接電話的時間比較少,陪我看診的時間變得比較多了。」同時,也因為有了 LINE 官方帳號這個溝通管道,助理們可以自行選擇在空檔時間回覆病人的問題,不用一直花時間處理臨時的電話諮詢,反而能更專注於照顧現場的病患。

圖片來源:(欣安診所 LINE 官方帳號

用數據驅動的精準醫療服務

追求卓越服務的道路上,李醫師更善用科技工具作為大數據的基底。「當你收集一些數據,沒有妥善分析的話它就是垃圾,如果有分析的話就是黃金。」他深諳數據分析的價值,透過系統化的管理,將零散的資訊轉化為有意義的洞察。

「替符合特定條件的患者設定標籤,就像三高或是過敏兒、氣喘兒,因為這些病患需要花時間去照顧追蹤。」李醫師解釋,診所每週會固定撥出時間,利用 1.Talk 醫病關係管理系統的標籤分類功能,為這些需要長期追蹤的病患附上對應的標籤。至於一般的感冒或單純的鼻竇炎,因為通常吃藥後就會康復,兩三個月可能也不會再次就診,就不會特別標註。

這種精準的分類管理,讓診所能夠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。例如,對於三高族群,系統會定期提醒他們進行檢查;對於過敏患者,則會推送相關的衛教資訊。「我們很怕造成民眾覺得是垃圾或是罐頭的簡訊,」李醫師特別強調,「所以這種分類的訊息,大概一個月只會發一次,而且不是全發,符合特定標籤或資格的病患才會收到。」

從數據分析中,診所也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洞察。「我發現很多的線上預約,都會從晚上的十點到隔天早上的八點會急增至少一半以上,」李醫師說,「這代表病患可能整天工作忙完,生理出現問題,想要臨時去掛號。」這樣的發現讓他更加確信 24 小時線上預約系統的重要性。

不只是預約模式,在自費項目的推廣上,精準的數據分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。「假設從過敏的標籤族群那邊,釋放訊息說有一種微創手術可以改善鼻塞,整個流程只需 10 到 15 分鐘的門診小手術,一個小時就可以回家。我相信可以讓更多病人願意接受這方面的訊息,進而想要去探求這方面的協助。」李醫師解釋道。

同樣地,診所也會在特定節日推出針對性的活動。「像父親節到了,我們就會推出三高的檢驗特惠方案,讓這些三高族群去做一些自費的身體檢查。」透過數據分析與精準行銷的結合,不僅提升了診所的營運效率,更重要的是能為病患提供更貼心、更具價值的醫療服務。

善用數據達到個人化的服務方式,正是李院長「以人為本」理念的具體實踐。

「我常常跟同仁說,我們來就是把病人照顧好,他開心的回家,我們就可以安心回家。」這句話不只是口號,更是欣安診所追求卓越的具體實踐。透過管理知識的運用、數位工具的導入,及對服務品質的堅持,李政璋正一步步實現他打造「醫療界 Apple 」的夢想。

他的經驗也為台灣的基層診所提供了重要的提醒:在數位化浪潮席捲的時代,唯有持續學習、擁抱創新,並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脫穎而出,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價值。

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

點擊星數為文章評分

平均分數 5 / 5. 評分數量: 3

您還尚未評分!給文章一個分數吧

Share the joy

其他人也看了

關於作者
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留言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
系統化人才管理,打造診所、員工共好職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