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?
明明已經非常努力經營自費項目,也為此下了苦心,卻因為缺乏專門的行銷人員而無法有效宣傳,診所的現有人力也都已精簡到底,櫃檯人員與護理人員平日都忙於接待現場掛號、輔助看診等例行工作,難有多餘心力針對每一位病患詳細介紹自費項目。偏偏坊間診所的競爭激烈,療程選擇多元,病患對自費項目的忠誠度低,常在不同診所遊走比價,讓發展自費醫療難上加難。
如果這些問題發生在十幾年前,真的很棘手,所幸,我們現在身處網路發達的時代,只需要借助數位資源,善用工具與平台相助,就能打破人手不足、競爭激烈與宣傳困難的窘境。
位於新竹地區的關心診所,以多元且細膩的自費項目為人所知。關心診所的院長張益豪醫師分享,要在自費醫療時代中脫穎而出,不能停留在過往以「地段為王」的想法,而要轉換為虛實整合的行銷思維,並因「科」致宜打造適合自己診所的營運策略,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導客、留客、養客,並擴大自費醫療的經營。
以下我們將從導客、留客、養客的核心理念作為策略根本,再分別介紹不同的網路平台、數位工具與社交媒體能扮演什麼功能。
用「流量品」導客,擴大客群
對於診所而言,導客就是藉由廣泛的曝光吸引新患者,留客則是讓患者有動機持續就診,而養客則是培養患者的忠誠度,甚至願意主動分享資訊,推薦親友來看診。它就像一個漏斗一樣,從廣到窄,從淺到深,慢慢累積忠實顧客。
例如,第一步可以嘗試撰寫民眾切身需要的衛教科普文章,張益豪醫師將其稱之為「流量品」,不用求多,但要求精,寫幾篇實在又好用的文章,將會是很好的導流工具,讓有需求的民眾更容易看見你,引導他們跟你聯繫。
如果想要做影音宣傳,張醫師則認為目前時代趨勢下,考量到製作成本與花費時間,會建議選擇短影音優先於 YouTube 上的長影片。「要記住,市場在哪,你的精力跟資本就要放在哪。現在大家都看短影音,那我們就提供短影音,並且拍完的影片可以同時放在 LINE、Facebook、TikTok 等社群平台,一魚多吃。」
張醫師進一步舉例,假設你觀察到多數病人因為過敏性鼻炎前來就診,就可以針對該症狀撰寫部落格文章,以及拍攝影片。即便這些內容無法一下子爆紅,但只要具有長尾效應,就可以持續在搜尋引擎中引導流量。除了線上管道外,也能同步在診所電視上播放衛教影片進行推廣宣導,甚至 AI 時代還能自動轉語音為文字,直接產出部落格文章,達到資源多用的目的。
用 LINE 留客:推廣「利潤品」與「特色品」
在獲得病患的注意力之後,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。流量品多半是單向溝通,病患是單方面接收資訊;但當他們開始跟診所接觸後,每一次的溝通都是雙向互動。做得好,經營沒煩惱,做得不好,立刻就會產生負評。
因此,在導入數位工具前,最重要的是了解患者在就診行為中有哪些切身的需求?其實,不外乎是方便掛號、可以詢問問題、能線上查詢看診進度,或是確認醫師門診表、就診日期,甚至是提供好康資訊等等,這些功能在過往都需要依靠大量人力來處理,不僅成本高,翻車的意外也時有所聞。
但現在,我們只要透過 LINE 官方帳號,不僅能將許多行政工作自動化,還能高效率滿足病患需求。例如透過 LINE 圖文選單的版面設計,將診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做成方便查詢的按鈕,打造成微官網的概念,讓民眾能輕鬆找到需要的療程資訊。而透過 1. Talk 醫病互動管理解決方案整合 LINE 官方帳號與診所 HIS 病歷系統,民眾就能享受在 LINE 上進行預約掛號、約診查詢、取消改期以及查看叫號進度等便利服務,診所也能更有效率地做好病患管理。
而診所在推廣自費項目時,也可以使用 LINE 的群發訊息功能,將資訊精準地推給有需要的病患,買單的機率自然也會大增。張益豪醫師特別提醒,很多人不知道 LINE 的群發訊息可以一次發出三則訊息,善用這個則數,三則訊息建議可以採取不同風格、不同樣式的呈現方式,創造多元性,例如『使用進階影片、圖文選單、多頁訊息』不同的組合方式,來讓民眾獲得『價值』,屬性部分也可以分為『關心、專業文章與生活類文章』,例如第一則可以提供近日的生活訊息或在地商家的其他優惠活動、第二則內容是診所相關的專業內容、第三則是診所相關的門診時間或公告之類的,勢必能給民眾更多元、有趣的內容呈現。
至於如果是診所相關的訊息,大家想不出文案或者重點時,可以用依「流量品」、「利潤品」以及「特色品」三種不同類型的療程內容作為選擇策略。建議經營的前期可以針對大眾最需要的疾病或衛教內容來製作,例如耳鼻喉科就是鼻過敏、感冒、鼻竇炎之類的健康文案,這是流量品,讓病患第一時間了解診所的專精為何;後續可以開始著力推廣特色品,例如草本洗鼻、洗鼻機教學、鼻塞小手術之類的,展現出差異化與記憶點。當然,任何診所與企業都需要盈利才能有資金可以擴增設備、增加人才,所以還是需要適時地推送診所利潤較高的療程資訊;以上三種產品『流量品、特色品與利潤品』交叉出現,可以大大減少診所文案匱乏的窘境。
用真心養客:把診所跟病患生活綁在一起
當病患結束了第一次看診之後,他會不會再回來?是否想要嘗試更多療程?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,除了醫學專業、療效之外,誰能提供更暖心的服務,將診所與病患的日常生活結合得更緊密,誰就能真正達到養客的目的。而我們如何透過數位工具做到這一點?
首先,可以藉 1.Talk 的後台將病患依據療程項目、收入、需求等資訊 ( 視每間診所情況,會有所不同 ) 貼上標籤,並以此建立分眾名單,未來傳訊息時就能做到個人化的醫療服務,提高他的回診率。
例如,施打 HPV 疫苗的病患,我們可以在他打完第一劑之後,自動化設定在兩個月與六個月後提醒施打第二劑與第三劑;抑或是剛做完草本洗鼻的病患,也可以設定暖心的問候訊息,或是在天氣變化大的日子關心過敏狀況。
行有餘力的話,張益豪醫師更建議多做在地化的合作,連結診所周邊店家,推出限定版的優惠訊息,讓病患有更多誘因深化與診所間的互動連結。「例如附近某間咖啡廳周三下午最冷門,也許就可以談合作,讓病患憑訊息可享週三買一送一。這樣一來,店家多了客人、客人多了一杯咖啡、我多了更多鐵粉,三方都是贏家,何樂而不為?」
因科致宜,循序漸進
最後,張益豪醫師建議,在這個科技迭代快速的時代,擬定數位行銷策略時還是要注重效益,在金錢 / 時間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專攻適合自己科別的行銷管道,而非每間診所都應該將 TikTok、Instagram、YouTube 一網打盡。
舉例來說,醫美重視視覺,可以考慮經營 Instagram;小兒科的父母們也許很需要預防小孩腸病毒的短影片;而中醫診所可以藉由 LINE 加強回診的提醒,提高三伏貼的完貼率。「唯有 LINE 官方帳號跟 Facebook 則是無論哪一種科別都一定要使用、經營的數位工具,因為現在沒有診所不用這兩個管道,幾乎等同於官方網站的功能,也是民眾在搜尋資料過後,決定跟你互動的第一個接觸點。」
結語
診所要打造脫穎而出的醫療品牌形象並非一蹴可及,如果你還困擾於自費療程的推動阻礙重重,現在就開始從數位廣告、經營社群平台開始擴大流量池,積極導客,再透過 LINE 官方帳號留住核心群眾、並進一步深化互動關係,建立信任後贏得口碑流量,就能循序漸進達成行銷目標!
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
點擊星數為文章評分
平均分數 0 / 5. 評分數量: 0
您還尚未評分!給文章一個分數吧